查看原文
其他

MEDIA·招生季 | 导师畅谈专业:新闻学

沈爱国


人物简介


原浙江大学新闻系主任,现浙大城市学院钱塘学者、传媒与人文学院教授。2014年被评为浙江大学“三育人”标兵、浙江省“教书育人”标兵、“浙江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社会兼职:中国新闻奖专家审核组成员,浙江新闻奖评委,浙江省新闻系统高级职称评委。

研究方向: 

1、网络舆情管理和媒体应对

2、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

3、媒介融合与新闻创新

4、新闻的创优与创新

5、新闻采写基础


为什么要选择新闻?

“对未知的探索,是人生意义所在”


    对于专业的选择,相信是大多数高三毕业生正在纠结的事情。出于对某个专业的热爱,我们选择了它。

沈老师也是如此。抱着对新闻的向往,他选择的大学第一志愿,便是新闻专业。

“因为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是记者出身,他给我们描述的记者,是能够在社会上‘叱咤风云、纵横四海、为民请命’的形象,记者承担着崇高的使命和职责,所以当时带着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我选择了新闻专业。”

说起新闻,大家第一反应便是“记者”这个职业。或多或少,每个填报新闻专业的学子,都曾考虑过从事记者这一职业。

沈老师在过去数十年里,一直专注于与新闻相关的实践。他曾兼任过中国小商品世界报副总编、浙江青年报和青年时报副总编,累计时间长达8年;他也在新华社浙江分社、钱江晚报等多家媒体机构,和正式记者一起跑采访、写报道。他始终觉得,记者这个职业,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而这恰恰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人活一辈子,最终的归宿都是一样的。把过程活得精彩,让你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记者这个职业可以帮助你实现这一目标。” 




城院新闻专业优势是什么?

之后会学哪些课程?

“强调‘应用型’,分类学习课程”


针对城院新闻专业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沈老师给予了详细回答。他表示,浙大城市学院最大特点是强调和重视“应用型”。当下有一些研究型大学,招的老师大多是海归博士,他们擅长于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而新闻实践经验基本空白。新闻传播学本来就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只是纸上谈兵,总归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浙大城院新闻系一直来都强调重视引进应用性、高层次人才,来充实专业老师队伍。最近两年,又引进了我和李晓鹏等几位具有比较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我们会把自己毕生的经验、对行业的了解,以及新闻实践的看家本领,在课堂上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同时也把非常丰富的媒体资源带进校园,给同学们提供大量的专业实习和就业机会。这便是城院新闻专业的一大优势。”


那城院的新闻学子又会修读哪些课程呢?

除了文科专业必修的一些公共课程(比如外语和体育),以及一些思政类课程,新闻系学生首先需要修读一些文史哲课程,打下扎实的人文基础;其次就是新闻传播类的专业课程,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中外新闻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摄像、深度报道、专业采访报道,还有新闻心理学、社会学、调查统计与分析等系列课程。这些是新闻专业的立身之本。第三就是面向媒体融合的课程,比如新媒体概论、新媒体技术与运用、短视频制作、数据挖掘、新闻可视化等课程。



如何学好新闻?

“记者不是在现场,就是在去现场的路上”


 黄远生,我国名记者之一。他曾提出过记者的“四能说”,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这“四能”其实和当下所提倡的记者“四力”(脑力,脚力,眼力,笔力)异曲同工。

新闻学子,如何学好新闻?沈老师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锤炼脑力,即培养思考的习惯,提升思辨能力,善于比较分析,挖掘事物特点。以唯物辩证法为“显微镜”,具有由表及里的眼光,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唯物辩证法为“广角镜”,具有由此及彼的眼光,善于从个别中发现一般,从典型中揭示普遍;以唯物辩证法为“放大镜”,具有从微观中把握宏观的眼光,善于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以唯物辩证法为“望远镜”,具有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的眼光,能够在孤立的、意外的事件中发现带有规律性问题。

二是锤炼眼力,依靠你的感官来敏锐地捕捉外界信息的刺激。去发现很多人习以为常或视若罔闻的独特信息,记者的新闻敏感也由此体现。

三是锻炼腿力,深入到基层一线去。基层的标准,就是去农村到田头,去工厂下车间,去部队到营房和训练场,去学校进教室、宿舍和食堂……如果整天只躲在空调房内享受安逸,不去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就无法挖掘到一线鲜活的新闻。在采访学中,我们无数次地提到,记者要掌握“第一手材料”,“记者不是在现场,就是在去现场的路上!”

四是提升笔力,力求内容短、实、新,摒弃长、空、假。不妨用“四个山”来比喻:一是“开门见山”,文章开头要直截了当,简洁明快,不穿靴戴帽。二是“文似看山”(不喜平),行文上要有故事、有情节、有节奏,引人入胜,不要平铺直叙。三是“稳如泰山”,报道文风要厚重、大气、质朴,平实平稳,清新自然,不造作、不轻飘。四是“一览众山”(小),主题立意要高,视野开阔,高屋建瓴,不就事论事。唯此,才能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佳作。


那沈老师能给即将选择新闻专业的同学分享几点可在暑期锻炼新闻敏感的建议吗?

“暑假期间,借着旅游出行的机会,学会去看、去听。关键还要把听到看到的内容再仔细思考一下。去到一个旅游景点,纵向横向地比较一番,它好在哪里,差在哪里。一定要打破宅在家里不出门的习惯,跑出去,学会跟各种人打交道,为我们未来学习新闻专业打下社会交往基础。如果说平时喜欢舞文弄墨的,利用暑假的机会,不要放弃你对文字的爱好。因为文字一定要经常写,才会保持那种感觉。做好上述方面的练习,我相信上学后,你的才干就能显现出来。”



传统媒体日渐式微,该如何面对?

“‘纸’也许会死,‘报’永远不会亡”


随着时代发展,我们好像越来越难看到报纸的身影,这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传统媒体的现状。针对这一焦点问题,沈老师也给出了他的回答:

我曾经接受过南方一家媒体的采访,提出过一个观点:报纸报纸,‘纸’也许会死,‘报’永远不会亡。‘纸’指的是paper,是传递信息的一种介质;‘报’指的是report,是报道。澎湃新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澎湃新闻一开始是东方早报创办的新媒体项目,后来东方早报停办,全员转型去了澎湃新闻客户端。东方早报作为‘纸’已经消失,但是它的团队还在,他们具有专业的理念和极具优势的专业特长,生产出更加优质的内容。虽然不办报,但他们报道依旧继续,只是转移到线上平台而已。而且线上平台有几个好处:分发范围广,可进行二次传播;互动性强,有利于多次传播。所以,总的来说,传统媒体日渐式微,每个人都看到了,但新闻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依旧存在。


该去选择考研吗?

“如果有决心和勇气,最好一步到位”


考研,一直是同学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有些同学在从大一时就已经开始思考是否考研、考哪个专业、考哪所学校……沈老师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仔细分析。

“有很多同学都想现在不考研,先去就业,回过头来再去读研。第一,工作之后再去学习,肯定不是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和生活对他的牵制,使得他无法系统地学习。所以最好在学校读书期间,本科读完后一口气读个硕士。第二,现在有很多单位招人的时候门槛很高,有些要求硕士起步才能投简历。如果只读个本科,今后可能连敲门砖都无法达到。所以我建议,保研或是考研的,有这个决心的,家里支持的,一定要去争取一步到位。”



新闻专业的就业前景是怎样的?

“掌握了真本领,到处都有用武之地”


现在培养的新闻系同学其实早就已经跳出了“做媒体,当记者”这样的传统观念。

新闻专业培养学生,最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大学不应该是技能教育,而是素质教育。具备这样的素质后,学习新闻传播大类的同学,他的就业前景是非常宽广的。

沈老师以近几年学生就业为例:去传统媒体的学生占比为20%左右,其他分别选择出国、读研、考公务员、进国有大型企业、优秀的互联网公司或浙江省非常具有活力的私营企业。他分享道:“考公务员的,都是进了非常好的系统,比如说海关、税务、党委宣传部、政府机关等等。进国有大型企业的,分别有国家电网、工农中建国有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移动电信联通等通讯企业、中石化等等。进优秀互联网公司的,有阿里、网易、字节跳动等。进入私营企业的,有吉利集团、海康威视等。”“总的来说,我们的同学只要掌握了真本领,具备了会说、会想、会写等综合素质,到处都有用武之地。”



最后,沈老师也对即将报考城院新闻传播类学生有什么寄语吗?

“新闻专业是培养记者、编辑和全媒体传播人才的摇篮。在‘人人都有麦克风’、自媒体泛滥成灾的时代,众声喧哗,人心浮躁,新闻记者作为信息生产的专业人员,更显得稀缺和可贵。他们能够坚持专业理想,坚守职业伦理,求证事实真相,关注民生疾苦,潜心观察,深入分析,探索发展规律,生产优质内容,撰写有高度、速度、深度、广度、力度和温度的文字,是时代的瞭望者、社会的守望者。新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大学时期塑造学生的独立思想和健全人格,传承公共价值,树立与培养足够的担当与情怀。”

谢谢沈老师!听了沈老师这些话,快报考浙大城市学院新闻系一起做有温度的新闻人吧!


编辑:传媒记者团 谭春艳

摄影:传媒记者团 许耀月

排版:传媒记者团 许耀月

部分图片来源:新闻系教授 沈爱国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